啥时候全球的制造业和中国这关系就绑得死死的啦?
我也不太清楚,也许不是20世纪,那可是个特别崇拜洋货的时期,甚至很多家家户户都觉得拥有德国货、日本货挺光荣的。
这也不能怪当年的消费者,毕竟当时的环境让人难免心生崇拜。
尤其是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国内的制造业真是惨不忍睹,除了些像纱、布、火柴、肥皂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东西,连一辆拖拉机都搞不出来。
如今一说起制造行业,感觉完全不一样了,变化真是太大了。
美国、欧洲等传统工业大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过17%,曾被人称为亚洲经济奇迹的日本和韩国加起来也就只有8%,反观咱们中国,差不多占了30%,这规模简直跟美、日、韩三国加起来差不多。
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啥子事啊?中国又是怎么搞到弯道超车的呢?
2025年德国慕尼黑车展上,展厅里突然发生了一场意外的“拆解”,把到场的记者们都惊得目瞪口呆。
大众最近透露的ID.NEXT电动概念车,工作人员一揭底盘,看到电池管理系统上写着“宁德时代”的标志,驱动电机旁边还有“比亚迪”的印记,顿时全都摆在镜头面前。
这事儿可不是巧合哦。
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英特尔芯片厂里,那台价值1.5亿美元的EUV光刻机忽然停止工作。工程师们一查源头,发现最重要的稀土永磁零件竟然是从中国江西买来的。
这些情景的背后,隐藏着一组更让人震惊的数据。
在2024年的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统计中,中国已经连续15年占据第一,把份额拉到了快30%,相比之下,像美国一个国家仅有17.3%,欧盟是17%,日韩才8%左右。这数据还真是挺厉害的。
这算是个挺厉害的概念吧?中国占的份额,比美、欧、日、韩这四个经济大国中的任何一个都高出将近一倍。
更令人唏嘘的是那种强烈的反差啊。
1983年,为了打造出合格的东方红-75拖拉机,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还得从苏联进口齿轮,真是够拼的。
到了2024年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竟然能把“嫦娥六号”送到月球,还顺利带回了2公斤的月壤,真是厉害了。
相比之下,以前的制造业巨头们,却在自己遇到的难题中越陷越深。
美国那“铁锈带”的故事,到现在还让人觉得挺心酸的。
二战以后,美国的钢铁产量占了全球的六成,而底特律的福特工厂在鼎盛时期,员工多达五万,每天都能生产出一千辆车。
波音公司的商用飞机,几乎占据了全球80%的长途航线市场份额。
80年代里根推行“新自由主义”之后,资本家们一看,去墨西哥建厂,工人月薪才80美元,才是美国本土的四分之一呢。
如果在中国广东设厂的话,连原材料和人工的费用,加起来,成本大概还能降低三成左右。
就这样,工厂像潮水般逐渐往外迁走。
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底特律那边的雪佛兰厂子都关门了,厂区满是长到一人高的杂草。至于匹兹堡的钢铁厂旧址,现在变成了大家喜欢打卡拍照的“废墟公园”。
到了2022年,美国投入上千亿美元,搞起了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。
苹果和台积电在亚利桑那搭起了芯片厂,但因为ASML的EUV光刻机缺少中国的稀土配件,交货时间推迟了几个月。
就算芯片搞出来了,iPhone16的组装还得靠郑州富士康。美国那边找遍了,也凑不齐每天能产出100万颗螺丝的配套工厂。
真是挺讽刺的,曾经的制造大国,现在却变成了只负责装配的依赖者。
欧洲这段日子过得可真不轻松。
说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,德国的奔驰、法国的空客、荷兰的ASML,哪个不是赫赫有名的呀?
到2022年俄乌冲突之后,欧洲跟着美国一起对俄能源实行禁运,导致天然气价格从每立方米0.2欧元一下子飙到2欧元,高耗能行业立马就停摆了。
没办法啊,德国的巴斯夫公司把路德维希港的氨生产线给关掉了。
这条1965年起步的生产线,曾经是欧洲化工界的骄傲,现如今刚一开工就亏损了500万欧元。
2024年,法国空客图卢兹工厂的产量要缩减30%,原因是天然气供应不足,导致机身用复合材料的固化炉无法正常启动。
虽然欧盟早在2012年就曾提出“再工业化”的口号,可到2025年,制造业在GDP中的份额还是没突破15%。
28个国家加起来,制造业占比才17%,折合下来每个国家大概只有0.6%。曾经的工业领头羊,现在却只好靠团结合作来勉强维持。
日韩这条“精品路线”也是走得东倒西歪,磕磕碰碰的。
80年代的日本,丰田车一举击败了美国三大巨头,索尼的随身听更火遍了全世界。但到了1985年,《广场协议》签署后,日元被迫升值,出口的优势明显下降。
到了1990年,经济泡沫一破,日本制造业就仿佛经历了“失去的三十年”,直到2021年,那一年的市场份额也只剩不到10%。
更让人觉得丢脸的是,神户制钢在2017年被曝光造假,铝制品的强度数据都虚报了,弄得丰田、日产等超过200家企业都牵扯其中。
紧接着,东芝在2023年再次曝出财务造假事件,百年来的“工匠精神”也就彻底变成了笑话。
曾几何时,韩国三星主要靠存储芯片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,可到了2024年,随着长江存储的DRAM芯片出货量一飞冲天,三星的市场份额也就直线下滑,跌得那叫一个惨。
到了2025年,现代汽车的Ioniq5在欧洲的月销量,比比亚迪的Atto3多出一倍,差距还挺明显的。
这日韩两国的市场份额,只剩下大概8%的样子,现在看起来也快要不保了。
可就在美欧日韩为维持目前的市场份额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,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沉淀,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逆袭路径。
这份底气,最起码源于“不轻言放弃”的悠久积淀。
1956年,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拖拉机在长春顺利下线,不过那时的技术还得依赖苏联专家亲自指导,连齿轮的热处理工艺都得借助苏联提供的图纸来完成。
1960年,苏联突然把所有专家都撤走,还把全部的图纸一块带走,咱们的制造行业就遭遇了挺大的打击。
那个时候,有人就断言,说中国的制造业十年之内是不可能崛起的。
结果中国人偏偏不服输,干起活来就拼命想给别人看看实力。
到1970年,中国自己搞出来的第一艘核潜艇“长征一号”终于下水啦,艇上的核反应堆和螺旋桨,都是咱们自己设计、研发的。
到1975年,咱们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“银河-1号”亮相了,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亿次,成功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壁垒。
改革开放一搞,中国就迎来了产业链转移的好机会,可人家可没就此满足于只做低端拼装,想要往上爬。
1985年,华强北的一家小工厂,起步于组装收录机,逐渐掌握了电路板的技术,后来就变成了华为的前身。
在90年代,那时候中国自己还造不出彩色显像管,于是就从日本引入了生产线,派工程师到车间里边学习。经过三年的努力,不光实现了自主生产,还把液晶面板升级得更薄了。
现在,京东方的液晶面板在全球的份额已经超越了三星和LG。
在2023年,C919大飞机顺利进行了第一次商业飞行,航线是从上海飞到北京,机上坐了130个乘客。
这架飞机的机身、机翼和发动机,全部实现了国产化,彻底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局面。
从追赶到领头,中国制造业靠的可不是运气,而是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积累,这样的成就,早就注定了。
当然啦,中国制造业还远没达到“盖世无双”的境界。
虽然咱们知道自身还存在不足,但并不惧怕这些短板。凭借着踏实干的劲头,中国制造业只会越做越扎实。那些想来笑话我们的人,最终会大失所望。
结语
从造拖拉机都挺难,到现在占据全球制造业的30%,再到被技术封锁,却还能支撑起整个产业链,这条路啊,是几代人一寸一尺硬跬步走出来的。
这可不是啥奇迹,而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必然结果。
眼下,中国制造业已经连续13年占据首位,未来的路还挺漫长,地补足高端芯片、精密仪器这块的短板,同时也得提升品牌的溢价能力。
只要大家继续脚踏实地做实体经济,延续那种不服输、不放弃的精神,中国制造业的底气肯定会更硬朗。
至于那些想看笑话的朋友们,就得费点时间,得一直等下去啦。
配资头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