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下肢在承重和行走时发挥重要作用;在日常功能中不可或缺。病理情况下,步态表现最明显,应必须区分正常和异常步态的特点,当步态异常时,能够分辨和治疗。
正常的步态周期包括两个时相:站立相,足部位于地面;迈步相,足部前移。一个正常周期60%为站立相(25%为双足同时着地),40%为迈步相。每一个时相又被分为多个环节。
图片
1.站立相
(1)足跟着地期。
(2)足掌着地期。
(3)站立中期。
(4)迈步前期。
2.迈步相
(1)加速期。
(2)迈步中期。
(3)减速期。
步态异常多出现在站立相,因为该时相需承重,承受压力较大,且占整个步态周期的大部分。
患者一进入诊室即开始了检查。注意任何可能影响步态的明显跛行和肢体畸形,试着判断问题出现在步态的哪一时相及哪一环节。因为每个部分都有其特有的生理模式,定位问题涉及哪一环节,是准确判断病因的第一步。
当检查步态时,需考虑下列可测量参数(由Inman 提出)。
(1)两足跟间的横向宽度为2~4英寸步宽,5~10cm)。若发现患者步宽增大应怀疑其处于病理状态。当患者存在小脑疾病或足底感觉功能减退时,会感到眩晕或不稳,步宽通常增大(图5-3)。
图片
(2)身体重心位于第2骶椎前2英寸(约5cm)。正常步态,身体重心垂直摆动范围不超过2英寸(约5cm)。前行时,控制垂直摆动使步态处于平滑状态。重心垂直摆动范围增加,提示可能为病理状态(图5-4)。
图片
(3)在站立相的每期,膝关节应屈曲(足跟着地期除外)以防止重心垂直移动范围过大。
例如,在迈步前期,当踝关节跖屈20°时,身体重心上移,同时屈膝约40°以弥补重心上移。当患者膝关节僵硬处于伸直状态时,膝关节不能中和踝关节的过度运动,将会导致步态不稳。
(4)行走时,骨盆和躯干向负重侧移动约1英寸(约2.5cm),重心转移到髋部。如果患者臀中肌无力,躯干和盆骨侧方移动范围明显增大(图5-5)。
图片
(5)平均步长约15英寸(约22cm)。在疼痛、老龄、疲劳或下肢病理状态下,步长都可能减少(图 5-3)。
(6)成年人平均每分钟步行90~120步,平均每千米消耗100卡(约 0.42千焦)能量。步态平稳性和协调性改变会显著降低步行效率并明显增加能耗。在老龄、疲劳或疼痛情况下,每分钟的步数会减少。如患者行走在光滑路面上或步伐不稳时,则每分钟步数也会减少。
(7)在迈步相,以对侧髋关节(在着地期)为旋转支点,骨盆向前旋转40°。患者髋关节僵硬或者疼痛时,髋关节不能正常旋转(图 5-6)。
图片
现在阐述行走时,下肢每个关节的病变会对步态某一特定时期存在的影响。
站立相
站立相异常多会引起疼痛,导致患者出现防痛步态:患者尽力缩短或完全避免引起疼痛的步态期(图 5-7)。
图片
站立相异常也常由鞋引起,它导致的疼痛可能贯穿整个站立相。鞋的任何问题都可诱发疼痛:鞋内弯曲部位或者粗糙的内衬鞋内异物、鞋的尺码(如鞋太小或太大,或者趾端太窄和过紧)。
继续检查站立相的每个时期,注意每个关节的特征性步态异常。
足跟着地期
足
足痛可能是因为存在跟骨骨刺,即跟骨跖面内侧结节突出的骨刺。当患者足跟重重着地时,常引起尖锐的疼痛。
最终,骨刺表面会形成保护性的黏液囊;黏液囊发炎,疼痛会加剧。为减轻疼痛,患者会尽力踮起患足,避免足跟完全着地(图5-8)。
图片
膝关节
正常情况下,足跟着地期,膝关节伸直;股四头肌无力(膝关节不稳)或膝关节僵硬可导致膝关节不能伸直,患者可能会用手推膝使其伸直。否则在足跟着地期,膝关节将处于不稳定状态(图 5-9)。
图片
足掌着地期
足
足背屈肌(胫前肌、趾长伸肌、踇长伸肌)过度拉伸引起足部跖屈,使足平稳着地。患者背屈肌无力或功能缺失,会导致患者在足跟着地后足掌向下拍击着地,而不是平稳着地。如果踝关节僵硬,则足掌在站立中期之前不能着地(图 5-10)。
图片
站立中期
足
正常情况下,足部均匀负重。患者有僵硬的扁平足和距下关节炎,在不平坦地面行走时,会引发疼痛;患者前足掌横弓塌陷,会在足掌跖骨头处形成痛性胼胝体(图5-11,图5-12)。
图片
图片
在站立中期,足趾背侧鸡眼也可能引起疼痛,由足趾抓地时鸡眼与鞋产生摩擦引起(图 5-13)
图片
膝关节
自然状态下膝关节不是伸直位,股四头肌收缩以保持膝关节稳定性。股四头肌无力可能会导致膝过屈和膝关节相对不稳。
髋关节
在站立中期,髋部会向承重侧偏移约1英寸(约2.5cm)。臀中肌无力迫使患者身体向患侧倾斜,将重心移至髋外(患髋外侧);该动作称为髋外展畸形或臀中肌倾斜(图 5-14)
图片
如果臀大肌无力,患者必须后移胸部维持伸髋(伸髋畸形或臀大肌倾斜)(图5-15)
图片
迈步前期
足
骨关节炎或跖趾关节僵硬(踇趾僵硬)时,患者不愿或不能使其跖趾关节过伸,被迫从前足侧面起步,最终导致疼痛。如果胼胝体继发于跖骨痛,跖骨头压力增加会导致疼痛加剧。压力增加会使第4、第5趾之间的软鸡眼产生剧痛。可通过检查鞋来进行诊断;鸡眼存在时,在前足和足趾间鞋面会形成一个斜的折痕,而不是跨过足趾的连续横折痕。
膝关节
腓肠肌、比目鱼肌和踇长屈肌在迈步前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;这些肌肉无力会导致扁平足或跟骨步态。
迈步相
相对于站立相,迈步相足部不负重,问题较少。
加速期
足
在整个迈步相,踝关节处于背屈状态。这有助于缩短下肢以保持踝关节中立,使足部离地。
膝关节
在迈步前期至迈步中期,膝关节达最大屈曲,约为65°。这可以更进一步缩短肢体以使足离地。
髋关节
在迈步前期之前股四头肌就开始收缩,以便向前迈腿。如果患者股四头肌无力,可能通过骨盆过度前旋为腿提供向前的推力。
迈步中期
足当踝关节背屈无力时,患者鞋尖会刮擦地面产生特有的鞋刮痕(图5-16)。为避免这种现象,患者过屈髋部以便膝关节屈曲,使足离地(跨阈步态)(图5-17)。
减速期
膝关节
在足跟着地前,腿后肌群便开始收缩以减慢迈步速度,使足跟能可控地轻轻着地。如果腿后肌群无力,足跟可能重重着地,导致鞋跟变薄,膝关节过伸(膝反屈步态)。
总结
站立相
肌无力
(1)胫前肌(L4)无力可导致足下垂步态(图 5-16,图 5-17)。
图片
图片
(2)臀中肌(L5)无力可导致髋外展畸形或臀中肌倾斜(图 5-14)。
图片
(3)臀大肌(S1)无力可导致伸髋畸形或臀大肌倾斜(图 5-15)。
图片
(4)腓肠肌-比目鱼肌群(S1、S2)无力可致扁平足步态并伴迈步前期无力(图5-18)。
图片
(5)股四头肌(L2、L3、L4)无力可导致膝反屈步态,以维持伸膝(图 5-9)。
图片
不稳定
(1)步宽不稳,大于4英寸(约10cm)。
(2)足底感觉功能减退患者(糖尿病、梅毒或周围神经病变)以宽大步态维持平衡,患者可能会下意识地目视双足去感受空间和地面。
(3)小脑病变患者很难保持平衡,可能会增大步宽。
(4)髌骨脱位患者膝关节不稳,膝关节会突然明显屈曲。
(5)半月板撕裂患者膝关节不稳,可出现膝关节屈曲。
(6)侧副韧带撕裂患者膝关节不稳,可出现膝关节屈曲。
疼痛
(1)鞋有问题的患者在站立相所有时期都可能有疼痛,出现防痛步态。
(2)跟骨骨刺患者在站立相足跟着地时可能出现疼痛(图5-8)。
图片
(3)髋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,整个站立相都有疼痛感。由于疼痛,通常患者会尽量减少足着地时间(防痛步态)。
(4)踇趾僵硬患者因为疼痛不能正常起步,常导致扁平足步态。
关节僵硬
(1)踝关节、膝关节或髋关节僵硬患者在步态的所有阶段均存在问题。如果只有一个关节僵硬,患者通常能够代偿,则对步态的干扰不明显(图 5-19)。
图片
迈步相
肌无力
(1)足踝关节背屈无力,患者可能出现跨阈步态,此时患者过度提膝以便足离地(图5-16,图 5-17)。
(2)股四头肌无力患者,可能通过异常的髋部旋转使迈步加速(图5-19)。
(3)腿后肌群无力患者在足跟着地前不能使迈步减速。
关节僵硬
膝关节僵硬会迫使患者抬高患侧髋部以使足部离地(图5-20)
图片
给患者进行步态检查时应结合整个下肢的检查。
上肢也参与迈步过程,上肢摆动协同对侧下肢产生流畅的平稳步态。
图片
图片
9.9元系列课程
支持试听,永久复看
图片
图片
图片
点击名片,关注我们,锁定精彩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头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