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方面是动辄上千万的天价片酬,另一方面却犯着连小学生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。
赵露思把建国说成建党,王一博写字搞成笑话,周也把忏悔念成“qian悔”,这事儿让观众一下子看明白了,流量经济到底是啥模样。
这些受粉丝追捧的明星,面对央媒的严厉批评,真是一览无遗。那种德行不配位的背后,究竟暴露出了娱乐圈哪些根本性的问题呢?
当千万身价遇上小学文化水平
坐在电视机前看这些明星接受采访,真是让人又笑又叹。赵露思在推《胡同》那会儿,表现得简直像个反面教材,翻车现场火药味十足。
这部讲述建国初期故事的剧集,原本得演员对历史背景有点了解才行,可她却一脸认真的说自己是在演“一个女孩在党成立时的一些变化”。建国和建党这些事,中学历史都学过,可她竟然把两回事给搞混了。
更尴尬的是在中法环境月活动上,作为宣传大使,她竟然把中法建交60周年硬生生说成了40周年,一说完还犹豫地望向主持人想确认一下。
这种数据出错就跟在生日派对上把寿星的岁数搞错似的,场面定得一秒钟冷下来。王一博的反应也是挺让人无语的。在《无名》的路演现场,记者问他对角色的理解,他一句话都答不上来,直言“不知道怎么说”。
这电影可就是他主演的,连角色怎么分析都说不出来。更搞笑的是写字的时候,“到此一游”这四个字他居然写成了“到此一氵放”。那表情一脸茫然,网友们还调侃他只认识名字里的那个“一”字。
周也这新晋演员啊,在直播介绍剧的时候,把“忏悔”这个词念了四遍,都念成了“qian悔”。搭档侯明昊站在一旁,都快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,只能勉强自己硬撑着,把发音给纠正过来。
这种连基础汉字都能念错的事儿,让人不禁怀疑她平时到底是怎么看剧本的。而孟美岐,更是把“文盲”这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给高考学子送祝福时,把“金榜题名”里的“榜”字给写错了;代言品牌的时候,还把品牌名字写成奇怪的符号。这些接二连三的错误,哪怕粉丝再怎么护航,也难掩口碑的直线下滑。
资本造星流水线上的次品
这些明星的文盲表现绝非偶然,而是整个行业急功近利的必然结果。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,资本就像饿狼一样追逐着短期收益。只要颜值在线、话题度足够,就能迅速包装成所谓的顶流明星。
至于文化修养、专业能力,这点东西基本都变成了点缀品罢了。瞅瞅如今的造星路线就知道了,选秀节目的火爆程度不断攀升,练习生只要会唱会跳还能卖萌,几个月时间就能从陌生人变成所谓的“爱豆”。
这种速成的套路,就像快餐店一样,讲究的是出餐快,营养啥的其实都不太在意。那些培训机构更是把艺人当成挣钱的工具,拼命打造。教的东西多半是怎么在镜头前摆姿势,怎么在采访时打太极,怎样在粉丝面前维持好人设。
可是,基本的文化素养根本没被重视,似乎大家觉得艺人有文化没用,反而成累赘。经纪公司想的也很直白: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让艺人读书学习呢?不如把时间都用在拍广告、跑通告上,不就更实际省事吗?
一场商演能拿几十万,一个代言就得几百万,誰還有心思去培養什麼內在素養呢?市場的需求也在推波助瀾。粉絲們大多只在乎愛豆的外形和人設,對於文化程度的要求並不高。
还有的粉丝会帮偶像的错误辩解,觉得“只要可爱就行了,文化啥的也不用。”这种盲目的宽容,反而让明星的无知变本加厉。更糟糕的是,整个行业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。
缺乏统一的门槛标准,也没有定期的素质评估,更没有退出的办法。只要能赚到钱,就能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,直到被观众彻底抛弃为止。
央媒怒批背后的文化觉醒信号
央视网的一再批评绝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对整个社会文化导向的一种深层担忧。当那些脑袋空空的明星变成了年轻人的偶像,传递的又是怎样的价值观念呢?
难道只是告诉孩子们读书没用,只要长得好看就能成功吗?这种反智的风气必须得制止。看看阅兵观礼的嘉宾名单,一眼就能看出差距在哪。
马龙、陈梦这些运动员,靠在赛场上流的汗水和拿到的金牌,才有机会站在天安门广场的舞台上。张凯丽、杜江这些演员,凭借多年来的专业经验和正面的形象,赢得了大家的认可。
而那些所谓的流量明星,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却集体不露面,这一现象其实也反映出官方对于价值观的明确立场。央媒的打击也显示出观众整体文化素养在不断升华。
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的广泛传播,普通观众的判断能力逐渐增强。大家开始疑问:一个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搞不清楚的人,怎么能拿比教授还要高的薪水呢?这种价值上的倒挂,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不满。
从更深层次说,这是文化自信时代的必然呼声。当我们谈起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,那些代表这种文化的公众人物居然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写错了,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讽刺啊。
在国际交流时,这些明星的表现其实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形象。试想一下,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明星的文盲事件,给咱们的文化软实力带来的打击有多大。央媒态度也很清楚:娱乐圈绝不能变成文化的荒漠。
明星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宣传者,得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。无论他们说啥做啥,都在悄悄地影响着大众,尤其是年轻人的价值观念。
要是这些文化传播者自己都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,又怎能把优秀的文化内容传递出去呢?
德艺双馨不是口号而是出路
对这个难题,不能靠一时冲动的责备来应对,只能靠一套系统的变革。得先把行业的入门标准提高上去,不能再让谁都能随随便便挤进演艺圈,要搞个基础文化水平的考核,确保门槛够高。
就像考驾照得过理论考试一样,演员也应该设定一定的文化门槛。培训体系得大刀阔斧地革新一下,不能只教表演本事,还得把文化修养放在重要位置,毕竟艺人不光要会演,还得有素质。经纪公司和培训机构也得转变观念,不只是传授技能,更要注重对艺人的文化教育,免得只会打打闹闹没深度。
可以专门开设文化课程,聘请优秀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,让艺人认识到,腹有诗书气自华,文化底蕴才是最持久的魅力。监管机制也得跟上新时代的节奏。
有关部门可以着手建立艺人文化素养档案,定期进行审核和公开披露。对于多次出现低级失误的艺人,可以限制他们参加重大活动的资格。这样一来,不仅起到了提醒的作用,还有助于推动行业自我完善。
在市场的引导下,更得靠正确的引导来撑场面。观众应该用自己的选票支持那些真正有真本事、有品德的艺人。媒体方面,要多报道那些德艺双馨的好榜样,而别只盯着流量和热话题转。
只有文化修养变成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,艺人们才会真正重视这个方面。教育体系也得担负起责任来,艺术院校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艺的训练,还得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。
让学生们了解到,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。从长远角度看,这也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进行改变和重新塑造的过程。我们要让年轻人认识到,成就不仅仅取决于收入和名气,更应该关注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扬。
如果德艺双馨能真正成为评价艺人的准则,娱乐圈才会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。到那时,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表面光鲜的流量明星,而是一批又一批有学养、有品位、有责任心的出色艺人。
他们靠自己的一部部作品传递正面力量,用行动来展示什么叫做文化自信。
结语
从娱乐圈“文盲”现象可以看出,进入文化自信的时代后,公众对明星的要求自然也高了一些,这不是挑剔,纯粹是这个时代的必然。随着观众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,德艺双馨不再是空话,而变成了硬指标,行业的洗牌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面对这场价值观的激烈角逐,你觉得明星的文化素养到底有多重要?不妨在评论区里说说你的想法吧。
配资头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